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一种跨国迁飞性农业重大害虫,目前已入侵我国24个省并对多种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研发草地贪夜蛾标准化饲养技术对开展其防控技术研究及生物学相关基础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对草地贪夜蛾室内饲养,从饲养器皿、人工饲料组分、饲养方法及流程、注意事项等方面总结了一套简便实用、长期规模化饲养的标准饲养技术。已利用该标准饲养技术连续饲养草地贪夜蛾5代,其各项生命指标仍保持较高水平。该饲料配方和饲养技术适合草地贪夜蛾的规模化饲养,同时也为其它夜蛾科害虫规模化饲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草地贪夜蛾是新入侵我国的重大危险性害虫,了解野外条件下天敌的发生情况对于挖掘和利用本地天敌资源开展生物防治有重要意义。2019年4月至7月,定期在广州及香港地区的玉米田中开展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调查时,发现野外两种卵寄生蜂寄生草地贪夜蛾。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夜蛾黑卵蜂和螟黄赤眼蜂,并分别建立实验种群,为人工扩繁及田间应用打下基础,为利用本地天敌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广西桂林研究了同域分布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中蹄蝠(H.larvatus)在不同开阔度环境中回声定位声波信号的变化。用超声波仪录制自由悬挂和分别释放于人工"大棚"和"小棚"内飞行的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使用超声分析软件分析声脉冲时程、主频率及声脉冲间隔,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状态下的声波参数。结果表明:中蹄蝠声波的主频在悬挂状态下最高,小棚内飞行时次之,大棚内飞行最低;两种蹄蝠声波的脉冲时程和脉冲间隔在悬挂状态下最长,大棚内飞行次之,小棚内飞行最低。总之,这两种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能够随所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可根据生境的复杂度调节声讯号,具有明显的声波可塑性。  相似文献   
4.
在室内采用选择性试验测定了14种植物精油单组分化合物对草菇双额岩小粪蝇Bifronsina bifrons(Stenhammar)的产卵驱避效果及在室外采用非选择试验测定了其中3种化合物的产卵驱避效果及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各精油浓度为10 000 mg/L时,α-松油醇、丁香酚和茴香醛表现出明显的产卵驱避效果,其选择性产卵驱避率分别是60.17%±9.57%、51.07%±2.63%和47.66%±7.10%,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月桂烯、α-蒎烯、β-蒎烯和异松油烯产卵驱避作用效果不明显。α-松油醇、丁香酚和茴香醛对双额岩小粪蝇幼虫均具有一定的毒性,对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是5.11%±3.54%、42.68%±3.94%和14.47%±6.92%;丁香酚对双额岩小粪蝇幼虫的毒力最大,LC_(50)为16 965.159 mg/L。其次是茴香醛,LC_(50)为311 941.332 mg/L。α-松油醇毒力最差,LC_(50)为40 676 080.550 mg/L。进一步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α-松油醇(1 250 mg/L~20 000 mg/L)、丁香酚(625 mg/L~20 000 mg/L)和茴香醛(2 500 mg/L~20 000 mg/L)对双额岩小粪蝇具有明显的产卵驱避效果,驱避效果随施用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浓度为20 000 mg/L时α-松油醇、丁香酚和茴香醛的非选择性产卵驱避率分别为69.75%±3.98%、60.75%±1.94%和57.23%±3.38%。本研究为草菇生产中双额岩小粪蝇的无公害防治及高效环保的植物源驱避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9年7月于海南岛儋州市石花水洞网捕到1只蝙蝠,形态特征、头骨特征及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鉴定证实其为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该物种为海南岛蝙蝠分布新记录种。其主要鉴别特征为:中等体型,前臂长69.6 mm;第二指无爪;有一短尾,尾长12.9 mm,明显突出于股膜之后;肛腺发达;头骨较大,头骨和吻部相对较长,颅全长35.2 mm,吻长11.4 mm。本文报道了海南岛长舌果蝠的外部形态、头骨特征以及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并与该物种已报道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nC22矿物油及其与吡虫啉混用对柑橘木虱的室内毒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室内评价nC22矿物油单独使用,以及与吡虫啉混用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的毒力,并筛选nC22矿物油对吡虫啉防治柑橘木虱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比例,为矿物油防治柑橘木虱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nC22矿物油以及阳性对照nC23和nC28矿物油,采用浸渍法和喷雾法分别检测矿物油对柑橘木虱卵和低龄若虫、高龄若虫、成虫的致死作用,以处理后第7天(卵)和第1天(若虫和成虫)的LC 50值评估毒力。将nC22矿物油与吡虫啉以不同配比混配,测定混配液对低龄若虫的毒力,使用交互测定法、共毒因子(co-toxicity factor,CTF)法和共毒系数(co-toxicity coefficient,CTC)法评价矿物油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结果】单独使用时,nC22矿物油对卵的LC 50值低于nC23和nC28矿物油;对低龄若虫和高龄若虫的LC 50值与nC23矿物油相当,都低于nC28矿物油;对成虫的LC 50值与nC28矿物油相当,都低于nC23矿物油。与吡虫啉混用时,nC22矿物油与吡虫啉混配比例为3∶7,4∶6和7∶3时,矿物油对吡虫啉有增效作用:交互测定法中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实际死亡率位于等效线的上方,CTF值分别为34.807,22.655和40.798,CTC值分别为187.410,183.876和222.936。3种混配液中7∶3的混配比例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最强。【结论】nC22矿物油对柑橘木虱的毒力高于进口nC23矿物油及传统nC28矿物油,且以适当混配比例混用时nC22矿物油对吡虫啉具有显著增效作用,理论上可大幅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可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7.
于2017年至2018年对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翼手目动物进行调查,主要采用日栖息地与夜栖息地、捕食区网捕等调查方法,共调查到翼手目5科13属23种,其中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9属15种,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1属4种,蹄蝠科(Hipposideridae)1属2种,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1属1种,犬吻蝠科(Molossidae)1属1种。从区系组成来看,以东洋界为主(19种),其次为广布种(3种),古北界仅1种。从栖息类型上看,分为洞栖型、树栖型及建筑物栖息型,以洞栖型为主(15种),建筑物栖息型其次(12种),树栖型最少(5种),但其中9个物种的栖息地类型同时包含了上述3种栖息类型中的2种。本研究在广东丹霞山发现中国蝙蝠新分布记录1种,为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而中印鼠耳蝠(Myotis indochinensis)为中国分布的再次确认。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新型冠状病毒、SARS病毒和鼠疫等新发和再发性动物源疫病多是由兽类及其媒介携带的病原生物直接或间接感染而引发的, 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了重大威胁, 而且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粮食安全和生物安全。结合我国重要陆生兽类疫源疫病发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 本文重点总结了我国以陆生野生及非野生兽类(家畜为主)为重点的24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的监管情况, 并对这些疫源疫病的监管空缺进行了分析。由于病原生物的种类多及其感染传播方式多样, 我国人间和动物间疫情呈现多发态势, 新发和再发疫病防控面临严峻挑战。从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重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呈现为多部门、多层监管的局面。全球化贸易剧增、非法猎杀、非法交易、违法违规养殖、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检疫环节失察等导致了当前我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传染源头和传播链错综复杂, 加剧了人类与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接触、感染和传播的风险。极端气候或灾害事件频发以及对新发再发传染病的认知不足导致难以从源头做好疫病防控。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了从源头加强基础研究和全链条监管来积极防范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情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人工培养冬虫夏草子实体的产量,需要优化其培养参数。本实验测定培养基中糖类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虫夏草子实体产量的影响。于大米小麦作为主要组分的培养基中接入冬虫夏草菌,在9~13℃下培养60 d,转入4℃培养。葡萄糖培养基中,冬虫夏草子实体干重是麦芽糖培养基中的7.6倍,出现菌丝和收获子实体的时间也比麦芽糖培养基中至少快2个月;蔗糖培养基中未获得子实体。不同种类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虫夏草子实体产量影响显著。于菌液中加入环磷腺苷、三十烷醇和玉米素的培养瓶均未发现菌丝生长。加入100μg/mL 6-苄氨基腺嘌呤的培养瓶可见菌丝生长,但未见原基分化。转入4℃下6个月后,与对照相比,加入100μg/mL吲哚乙酸、1μg/mL和100μg/mL吲哚丁酸、10μg/mL赤霉素、1μg/mL和10μg/mL乙烯利,以及1μg/mL 2,4-D的培养瓶中子实体干重均显著提高,其中加入1μg/mL吲哚丁酸和1μg/mL 2,4-D的培养瓶的子实体干重是对照的15倍。实验结果为优化冬虫夏草子实体人工培育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红外相机技术、网捕法、固定距离样线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对森林鸟类多样性调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我们于2011-2016年, 用这几种方法调查了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在南岭, 固定距离样线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记录鸟类222种, 网捕鸟类43种, 红外相机拍到鸟类47种; 其中1种鸟仅网捕到, 6种鸟仅被红外相机拍到, 164种鸟仅被固定距离样线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记录到。在车八岭, 固定距离样线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记录鸟类109种, 网捕鸟类42种, 红外相机拍到鸟类27种, 其中9种鸟仅网捕到, 3种鸟仅被红外相机拍到, 97种鸟仅被固定距离样线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记录到。随着鸟类的体重、体长、翅长和跗蹠增加, 网捕到的鸟类个体数量减少, 鸟类身体大小与网捕到的鸟类数量呈显著负相关; 而红外相机拍到的鸟类数量随鸟类的身体大小增大而增加, 并且呈显著的正相关。本文的结果显示, 网捕法和红外相机技术针对不同类群的鸟类调查效力不同, 但都是固定距离样线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的有效补充。建议今后开展森林鸟类多样性调查与监测时, 尽量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 以求达到最优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